換個視角看絲路十年—融媒體報道《“一帶一路” 青春為證》播出
2023年09月27日 10:06為進一步傳承和發揚絲路精神,總臺推出大型融媒體特別策劃“大道之行 筑夢絲路”,生動展現十年來“一帶一路”壯闊畫卷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豐碩成果。其中,融媒體新聞二部策劃的8集系列報道《“一帶一路” 青春為證》,9月4日至11日在江蘇新聞廣播《新聞早高峰》欄目首播,配套融媒體產品同步推出。不同國籍、不同語言、不同膚色的青年們,共同講述在這條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上,成長發展、互學互鑒、命運與共、惠及世界的青春故事。
創新敘事視角,外國青年講述絲路十年
《“一帶一路” 青春為證》定位于個體的、具象的故事,最終定格到外國青年的絲路十年故事。8篇報道關注的是個體,同時也是在為曾經來到中國求學、工作、創業,在絲路建設與發展中揮灑青春、貢獻智慧的海外年輕人畫像。第1集中,老撾姐弟美麗、彭城在江蘇徐州求學和回到老撾、服務中老鐵路的學習、工作、生活圖景相互交織,借由外國青年之口講述“一帶一路”倡議為老撾當地帶來的機遇與變化。而他們情意綿長的中文名、回到老撾后依然使用中國APP網購、中國師傅見證他們的成長等段落,都從側面印證了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國家之間展開積極交流與合作的現實意義。第4集中,哈薩克斯坦小伙馬合江在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工作生活,而基地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首個落地的實體項目;第7集里,地球上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阿根廷,2022年2月正式加入“一帶一路”倡議,阿根廷人斯蒂文·索特雷就在常州系統性地研究“一帶一路”……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無數個體實踐提供有力的注腳,也為“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提供創新性解讀。
挖掘人物細節,音視頻產品同頻共振
整組報道在采制過程中,所有記者都非常注重人物細節的挖掘和現場各類環境音的搜集。廣播音頻節目使用場景化制作,比如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的多語種報站、各國旅客間自然的討論交流聲、同事對于稿件主人公七嘴八舌的評價、蘇州平江路上的昆曲評彈聲、中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在田間課堂的講課聲……大量真實的聲音素材,聲情并茂地呈現出一個個鮮活、動人的故事和典型場景,帶領聽眾借由聲音“云游”現場。
同時,系列報道打破傳統廣播“單向傳播”的局限,8集短視頻同步上線。和音頻產品、完整的圖文稿件不同,短視頻產品更加凸顯各國青年的人物性格,比如第1集中老鐵路的工作讓美麗成了家里收入最高的人,在27歲生日當天喜提愛車;第5集中同事們形容馬合江是“火一樣的男人”“全公司都吃過他做的菜”;第8集里歐提“運動之星”“文化大使”等多元化的人物標簽等等,鮮活有趣的短視頻產品,極具感染力。
整個融媒體策劃當中,海外青年們身份多元,他們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者、建設者,也是受益者。借助各國青年們在絲路沿線的求學經歷、工作經歷、創業歷程、家庭生活等世界共通的話題,作為敘事和情節鋪陳的線索,以此傳遞人類共有的價值觀念,在差異中求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內外宣聯動,融合傳播放大“聲量”
《“一帶一路” 青春為證》注重內外宣聯動,借由外國青年之口講述“一帶一路”故事,實現中外文化語境的融合。整組報道,放大深情的互動、感人的細節,這正是割舍不斷的青年之近、民心之親,才能有效拉近距離,增強情感認同。
整個系列音頻、短視頻、圖文報道等不同類型的產品在廣播和多個新媒體平臺形成立體式傳播。9月4日-11日,系列音頻報道在江蘇新聞廣播《新聞早高峰》《新聞晚高峰》欄目播出的同時,也陸續在外宣節目《海上生明月》《錦繡江蘇》(美國洛城雙語廣播電臺)《這里是江蘇》(美國西雅圖中文電臺)《江蘇周刊》(澳大利亞雙語頻道)等海外廣播平臺播出。“短視頻+圖文報道”則在荔枝、我蘇、大藍鯨、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華人頭條”號上廣泛推送。
“合唱”才能放大聲量。整個系列共有6篇融媒體報道被中央網信辦全網推送,光明網、環球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經濟網、鳳凰網、騰訊新聞、華聲在線、大洋網、深圳新聞網等全國各級媒體廣泛轉載,總點擊量達千萬級,放大了系列報道傳播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