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舉辦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享交流會
2022年12月07日 09:2812月2日上午,總臺在荔枝大劇院舉行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享交流會。臺領導葛萊、周斌、陳輝、蔣宏賓、顧建國、任桐、蔣小平、季建南、何寧、崔峰出席會議,總臺榮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的6位獲獎代表分別作分享交流,總臺相關部門的5位負責人分別作表態發言。會前,季建南副臺長作專題講座。
11月8日,第32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總臺共6件作品獲獎,其中紀錄片工作部《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之第三集《改造中國與世界》榮獲新聞紀錄片一等獎;交通廣播部《聽,大運河的聲音》獲新聞直播二等獎,融媒體新聞二部《南京記憶·世界記憶》獲國際傳播二等獎;融媒體新聞一部《“中國共產黨江蘇如皋縣委印”被認定為一級文物》獲重大主題報道三等獎,公共·新聞頻道《毛蝦捕撈的“罪”與“非罪”》獲新聞訪談三等獎,融媒體新聞二部與重慶、湖北、上海臺聯合制作的《對話長江 看見中國》獲新聞直播三等獎。
為強化優質內容生產,夯實轉型發展根基,全面提升總臺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總臺舉辦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享交流會,總結經驗、梳理問題、剖析原因,謀劃下一階段的精品生產和創新創優工作。會前,季建南副臺長結合中國新聞獎的評獎工作,以及總臺多年來獲獎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圍繞新聞創新創優進行了專題講座。6件獲獎作品主創代表曹海濱、劉佳、倪恩泉、鄭偉、戴春梅、劉雨薇在分享會上作精彩發言,大家結合獲獎作品,分享了創作過程和體會,提煉創制內容精品的規律性認識。與會聽眾表示,講座和分享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貼近性和可借鑒性。
結合總臺實際,葛萊就下一階段的精品生產和創新創優工作提出工作要求。他指出,各部門要把以中國新聞獎為代表的精品生產放在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重大變化、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總臺加快建設全國一流新型全媒體集團的背景下,進行系統布局和思考,以優質內容供給全面提升總臺影響力。一是站位要高。作為主流媒體人,要站在政治高度,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堅定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站在國家高度,做江蘇選題時要從全國維度思考,全面體現江蘇在全國的典型性、示范性;站在時代高度,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站在歷史高度,要有大歷史觀,體現歷史的脈絡、歷史的縱深感,讓報道更豐富、更厚重。二是看點要獨。抓選題、抓策劃、抓內容,要獨具看點,首先要爭取“獨家”,新媒體時代時效性極其重要,獨家、首發的價值更加凸顯,記者要爭做“有心人”;其次要爭取“獨特”,創新在新聞報道中至關重要,有沒有創新就看獨不獨特,能不能讓人眼前一亮。要從各個維度不斷創新,讓獨特的題材大發光彩;再次要爭取“獨到”,要做好新聞、寫好評論,一定要有獨到的眼光、獨到的表達、獨到的見解,要不斷培養問題意識、加強思辨能力,練就“一眼看穿”的慧眼、“一語中的”的表達。三是融合要深。在視頻化傳播,特別是短視頻傳播當道的今天,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站在了同一起跑線。要重塑思維理念,按照新媒體規律、新媒體標準來打造新媒體產品;要再造產品形態,從 “新聞+技術” “新聞+服務”等不同維度入手拓寬我們的思路和視野,從原來的“新聞”,向“新聞+”轉變;要再造技能本領,時時有“本領恐慌”的危機感,求知若渴、善于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內存系統”,真正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能,努力成為新媒體傳播的“弄潮兒”。四是打磨要精。精品內容永遠是支撐媒體發展的“硬核”,主流媒體只有真正擁有內容優勢,不斷鞏固強化內容創作的基因,才能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形成感染力、吸引力、影響力,才能同主力軍、主陣地的定位相匹配相契合。要從內容精煉、制作精良、作品真實上下功夫,強調精心打磨、精雕細琢,強化規范的新聞生產流程,強化嚴格的審核把關機制,完善三級審核和風險把控制度規定,全環節全鏈條增強內容制作生產的精品意識。五是保障要實。精品生產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須從組織領導、調查研究、編采互動、考核激勵、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為常出精品、多出精品提供支撐保障。要抓實領導機制、抓實選題機制、抓實考評機制、抓實統籌機制、抓實人才培養機制,為廣大記者編輯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讓荔枝軍團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產活力。
總臺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及業務骨干代表近300人參加會議。